11月20日,以“森林城市與長江大保護”為主題的第六屆湖北生態文化論壇在荊州舉行。本屆論壇由湖北省林業局和荊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先進地區代表和省內各地林業工作者齊聚一堂,為現場聽眾帶來饕餮盛宴,為林業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和長江大保護貢獻了遠見卓識和經驗智慧,F摘登部分發言內容,以饗讀者。
以人民為中心 擔起林業推進“共抓大保護”的時代使命
湖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劉新池
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代賦予林業部門的重大任務。在2016年第一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后不久,總書記作出“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重要指示,為森林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今年4月8日,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再次強調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這既是對森林城市建設的充分肯定,也是深入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更高要求。
我省森林城市建設于2010年起步,至今已有10個年頭。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林業部門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森林城市建設的根本宗旨,把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作為森林城市建設的鮮明理念,把維護城鄉生態安全作為森林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把全社會參與作為森林城市建設的動力源泉,持續推進綠滿荊楚行動、精準滅荒工程、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加快實施城鄉綠化和身邊增綠,著力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國家森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森林城鎮、綠色鄉村建設蓬勃開展,形成創建一批、儲備一批、提升一批的良好態勢,森林城市以點帶面、連線成片,建設規模和質量邁入全國先進行列。實踐證明,森林城市建設順應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需求,契合了當前城鎮化發展的新趨勢,擔起了林業推進“共抓大保護”的時代使命,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湖北、助推全省高質量發展和“一芯兩帶三區”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爭當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荊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崔永輝
長江流經荊州483公里,全省最長;荊州194個湖泊,全省最多;荊州34.1萬公頃濕地,全省最大。生態是荊州最重的責任、最大的潛力。近年來,荊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嚴格落實長江生態禁令,打響洪湖、長湖治理攻堅戰,獲批全國黑臭水體整治示范城市,2018年長江大保護投入資金102億元。開展“綠滿荊楚”行動,年均造林超6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0.66%提升至36.69%。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及省林業局的關心支持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19家,紀南文旅區入選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最佳案例。
這次生態文化論壇,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將為我們帶來新觀點、新思路、新技術,必將為荊州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空間和機遇。我們將認真吸收論壇的閃光思想,充分運用論壇的理論成果,堅持把培育生態優勢、激發生態潛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爭當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和江漢平原振興發展示范區排頭兵。同時,我們真切地期望,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參與荊州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繪就“萬里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
長江湖北段生態修復與保護對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鈕新強
湖北地處“長江之腰”,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生態地位舉足輕重。應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規劃,加強江漢平原水網生態修復頂層設計,構建荊江—洞庭湖生態大保護區,提升全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建設“荊漢生態新水道”,破解長江“中梗阻”問題,分流干流航運,減輕干流生態壓力。荊江河段形成生態和航運“雙通道”新格局。
科學恢復江湖關系。開展洞庭湖入湖四口水系綜合整治、洞庭湖城陵磯出湖生態通道保護,恢復荊江-洞庭湖生態關系。對洪湖、梁子湖、漲渡湖、斧頭湖等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阻隔湖泊實施江湖連通,恢復其自然生態過程,恢復阻隔湖泊江湖連通。修復湖泊自然水文節律。
恢復干支流生態通道。探索三峽、葛洲壩兩壩過魚通道,漢江、清江等重要支流過魚通道和“全生境”過魚通道技術創新。
修復漢江水生態環境。開展引江補漢工程前期論證,滿足中線工程受水區規劃年用水需求,提高漢江流域的水資源調配能力,解決漢江流域枯水年水資源配置矛盾,緩解漢江中下游水生態環境壓力。
系統治理江漢平原水污染。以持續改善江漢平原水質為目標,以水環境容量為約束,以流域為單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堅持“流域統籌、分區施策、全過程控制、全要素覆蓋”的治理策略,全面提升江漢平原水環境質量。
長江大保護中林業的使命與擔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總工程師 蘇春雨
森林和草原是長江區域帶生態安全的戰略基礎,是長江區域帶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保障,是長江區域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核心區域,在長江大保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統籌制定科學可行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從國家到省、市、縣、鄉五級、包括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協調統一、科學可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全面加強經營管理,快速提高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質量。制定并實施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專項規劃和方案,堅持生態優先,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培育健康、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為全流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保障。繼續統籌實施好現有重大工程,提高工程質量。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快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制定最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管制原則和管理辦法,分區建立和實施優先開發或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制度。并推動紅線落地,做到分級分類管理。
不斷加大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執法、監督檢查、考核評價力度。積極推行“陽光執法”。健全執法責任制,規范行政裁量權,強化對監管執法行為的約束。進一步完善政府生態安全責任制考核范圍,將生態質量提升作為重要考核指標。
城市生態環境共同體與森林城市建設
中國林科院林業科學研究首席專家 王成
城市發展帶來的水環境、生物多樣性等問題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影響,需要重點關注。必須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格局,樹立共生、共建、共享的城市生態環境共同體的理念,實施與之相對應的生態建設策略。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和要求來開展城市生態建設,建設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設是促進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落實長江大保護、長江兩岸生態恢復的具體行動。
要把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在整個城市地區開展城市森林建設。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要求規劃建設城市森林網絡。強調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林。利用城郊森林控制城市無序擴張。注重提高整個城區的喬木樹冠覆蓋。發揮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提高城鄉居民生態休閑游憩福利的普惠性和可達性。挖掘城市森林的自然教育和科學普及等生態文化價值。發揮城市森林的生態經濟功能,實現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森林城市群是森林城市建設在城市群尺度上的升級版。要制定規劃,搞好頂層設計,謀劃好城市和城市群地區的生態空間總量需求、空間布局、結構組成、培育方向和共建共享,在城市群區域范圍內,建立總量適宜、格局優化、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湖北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做出林草部門的新貢獻。
長江中游森林城市群建設與發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武漢大學博導 周培疆
森林城市群是一種全新發展模式。在城市群區域范圍內,通過保護建設管理以森林、濕地為主體的綠色基礎設施,構建健康穩定的城市群森林生態系統,有效貫通城市間的森林、濕地等,擴大現有生態空間,形成成片森林濕地,防止城市連片發展,加強城市群生態空間的連接,優化城市群發展格局。
建設長江中游森林城市群是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和長江大保護、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手段,也是持續推進森林城市高質量建設的重要載體。當前,森林城市群建設在功能、手段、目標等方面,很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在推進過程中不斷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指標體系、技術規程和具體模式。
要堅持服務國家城市群戰略部署,提供長江經濟帶生態支撐保障,并通過規劃目標設定和實施干預、制約違背生態建設規律的不適宜作法。堅持科學、生態、節儉,嚴禁大搞奇花異草、大樹移植等,防止一夜成林、一日成景,做到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和自然修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忘初心,綠化為民,真正讓人民群眾開窗見綠、出門入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森林城市建設中低水平、不平衡的問題,著力解決大尺度生態系統建設的問題,著力解決生態空間布局問題;堅持密切協作,建立森林城市群建設工作的溝通協調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等體制機制。
長江建新綠 創森出亮點
安徽省馬鞍山市副市長 方文
馬鞍山地處安徽東部,是長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我市聚焦長江生態修復,大力實施長江“建新綠”工程。通過退建還林、退耕還林、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建設長江防護林帶,先后建成906畝的薛家洼生態游園、340畝的荷包山兩側生態景觀提升等一批公園、游園以及40多公里長的干堤兩側濱江景觀林帶,把“地球傷疤”變成“綠色引擎”。
聚焦森林城市創建,推進城區綠化增美、綠色長廊建設、水系綠化拓展、鎮村綠化增綠、山場造林綠化、森林提質增效、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生態體驗八大創森工程。三年共完成造林7200余公頃,森林生態功能總效益為64.82億元,改善了生態環境,壯大了林業產業,廣大市民生態意識明顯提高,開窗能見綠、起步能聞香、出門可游園的夢想成為現實,把“生態洼地”變成“生態福地”。
聚焦林長制改革,促動森林“長治”。實行林長管林責任全覆蓋,實現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員專管!拔鍌一”服務平臺普遍建立,分別是“一林一檔”“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員”。建立市級林長會議、督察、考核、信息公開等一系列制度,市、縣兩級出臺林長制改革配套制,形成上下銜接、協同高效的制度保障體系。林業長期沉疴痼疾有效破解。針對性統籌施策,發揮各部門合力,為林業發展提供多層保障。